找到相关内容78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盛唐佛莲竞相开——玄奘唯识“三性”与法藏华严“金狮”

    性全无”。“三无性”与“三性”貌似对立之命题,实为互补互证的判断,体现了以玄奘为代表的中国唯识宗,虽属大乘有宗,但仍吸取大乘般若空宗的中道观,具有反对任何边见和执著的辩证思维。  法藏按归照“三无性”...

    黄德昌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43561695.html
  • 周叔迦:《法华经》之研究法

    之法,而于实相禅观,所说甚简。此轨所说瑜伽观行,深可为助。又姚秦鸠摩罗什译《思惟要略法》中,有法华三昧法一则,可互证之。  第三 阅览东土古经疏记  西土论轨既已蕴藉于胸,然后阅东土疏记。两晋六朝...

    周叔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01464518.html
  • 论后现代主义的华严趋归

    的直接领悟以及个体的先在自由等构成了后现代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全部观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独立自由的个体以圆满无暇的觉性涉入世界并因此而领悟自身的圆满。这种观点,完全可拿来与大乘佛理比较,以认知二者的互证...

    桑大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11245079048.html
  • 陈寅恪对敦煌学发展贡献

    ,成为研究唐代民间诗歌的一个热点。   (7)关于古语言文字的研究。“其他如佛说诸经杂缘喻因由记中弥勒之对音,可与中亚发见之古文互证。” 对于中亚古语言文字的研究,一直是中国语言文字学上的一个薄弱点...

    不详

    |五明研究|

    http://www.fjdh.cn/wumin/2009/10/07560592495.html
  • 印光大师的儒学思想[1]

    佛教的根本处在于觉,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一致性。印光大师说:   若与佛法互证对释,则「诚」也、「明德」也乃「本觉性德」也,「明」也、「明明德」也乃「始觉修德」也,「物」即「妄想执著」,「格物」即「...

    恒毓

    |儒家|

    http://www.fjdh.cn/article/2005/08/000317565.html
  • 如何参学善知识

    参学善知识是一门学问。教下与密宗都注重在善知识应具条件一边而论其得益大小,而惟独宗下专就能参之人自己觉照程度论其得悟与否。本文即就宗下初学如何参学善知识的自心观照方面来论述进趣之道,俾使禅道不衰,宗风弘畅。   一、为什么要参学善知识   参学善知识是宗门一大功课。因为禅宗贵在活的教学,心与心的互证,所以,学人如得明眼善知识的点化,就能迅速契合禅旨,悟明本来。也正因为如此,历代以来,宗门下行人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190939212.html
  • 印光大师的儒学思想

    、方便究竟之不同,而其所宗之理体、所修之工夫,其大端固无二致」。[28]儒家的根本处在于诚明,佛教的根本处在于觉,二者之间有着很大的一致性。印光大师说:   若与佛法互证对释,则「诚」也、「明德」...

    恒毓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232843584.html
  • 阿含經中的涅槃義

    之义,乃名涅槃。(槃,原文作乐)”(大12-758c)这“覆”义和《巴英》以涅槃源自字根 v? (to cover),正可互证。  二、有关五种“现在涅槃”思想  由于对死后与彼岸 (理想世界) 的追求...

    王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83645243.html
  • 论天台止观的修证

    的形态,即次第证,互证,旋转证,圆顿证、四种不定止观的证悟情况。  四、《童蒙止观》分上下卷 ,又名《修习止观坐禅法要》简称纠、止观》隋代智颉大师为其俗兄陈缄讲述,是摩诃止观的梗概、入道之枢机。如止观...

    了法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25455046.html
  • 阳明心学对佛教禅宗精神的融会及其根本局限

    倡导,俾一切众生,返迷归悟,溯流穷源,以复其固有之本性而已。其发挥虽有权实深浅,方便究竟之不同,而其所宗之理体,所修之工夫,其大端故无二致也。佛以觉为体……儒者以诚明为本……若于佛法互证对释,则诚也,...

    李 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82559607.html